Saturday 23 November 2013

唐老鴨的啟示

(本文原載於《蘋果日報》社會服務版「另眼看戲」專欄。)



「若要選一個兒時最喜愛的電視或卡通人物,你會想到誰?」這個工作坊的對象是希望透過藝術媒介加深自我了解的成年人,學員透過戲劇扮演,投入不同處境去發掘人物的種種特質。

有人選了唐老鴨這個角色,闡述了一個故事:維港吹氣巨鴨的出現,令唐老鴨非常妒忌,並開始自我懷疑,幸而在失落時,一位遊客認出了他,邀他合照,他才重拾自信。我問觀眾:「現實中有什麼人會像唐老鴨般出現身份危機?」有人說是一些事業有成的中年人。繼而我問唐老鴨:「其實你是家傳戶曉的人物,在人們心目中有一定位置,為何巨鴨會帶來威脅?」「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,擔心自己追不上時代。」「那麼劇情的轉捩點是什麼?」觀眾說:「是遊客認出了他。」「那似乎在說,有時我們須倚仗外力才獲得自我肯定的機會。可是,」我問:「當事人自己的角色豈不是挺被動?」「也不能這麼說,」有人說道:「若唐老鴨只懂自怨自艾,把自己關閉起來,就不會遇上遊客。契機能夠出現,某程度上也需要他願意走出去。」

童年鍾愛的電視人物,或多或少可能投射了創作者的個人特質,其遭遇或許亦反映著自身某些處境。故事具有隱喻的特性,由個人經驗啟動,帶給小組,然後透過集體賦予意義的過程,為眾人帶來生活反思。



文:陳玉蘭,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/課程統籌(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),從事舞台創作、演出、教學、研究、出版、培訓等多元實踐,相信教育乃「育人」而非「教書」,深信社會要進步,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、關懷世界、重視公義的心靈。

Saturday 9 November 2013

為年輕人充權的「教師入戲」

(本文原載於《蘋果日報》社會服務版「另眼看戲」專欄。)



這是一個與年輕人探索生命價值的「過程戲劇」。掌管生死的「生命之神」手上有一張索命名單,但名單上的人物卻未願生命就此完結:有的心願未了,有些放不下所愛的人,有些希望先為自己的過錯贖罪才離去。他們紛紛遊說生命之神讓自己多活一些時間,過程中必須闡述自己繼續生存的意義。工作坊採用了「教師入戲」這個戲劇策略,由導師扮演生命之神,學員以角色身份與其直接對話,進行遊說。

會面期間,一位男生扮演的角色怒斥生命之神:「你根本不懂生命!你每天只坐在那裏對著名單打剔劃交加,何曾真正了解人生?沒體驗過人的生命歷練,你憑什麼有資格判決生死?」劇情發展下去,劇中人要求「生命之神」下凡體驗生命,要他透過身體力行去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,向他教授一節活生生的生命課。

沒有什麼比這樣的學習來得更精彩!「教師入戲」的策略改變了學習場景中的權力關係,使角色之間的互動,不再停留在「學生向導師說話」的層次,而是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對話。角色賦予了學員挑戰、詰問的機會,從而產生了充權的作用;當年輕人反過來去「教」成年人一些東西,就是更透徹思考、鞏固信念的契機。



文:陳玉蘭,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/課程統籌(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),從事舞台創作、演出、教學、研究、出版、培訓等多元實踐,相信教育乃「育人」而非「教書」,深信社會要進步,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、關懷世界、重視公義的心靈。